主办单位
战略合作伙伴
协办单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

黄金,人民币国际化的奠基之石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黄金市场的影响
 
1973年的经济危机消亡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后虽然主要发达国家的主权信用货币代替黄金成为各国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对国际黄金储备变动不难发现:发达国家普遍保留着较多的黄金储备,而发展中国家则保留着大量的外汇储备,其中以美元和欧元为主。事实上,黄金价格发生剧烈变化历来都伴随着全球金融出现重大危机、全球政治格局出现重大改变、主权债务危机及全球信用货币体系遭到严重质疑等事件的发生。
 
 
在全球接近60万亿美元的债务按国家分类,以债务除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来评估,美国、日本和欧洲加起来,其债务占了全球总债务量的75%。
 
穆迪对拥有严重信用风险的国家按风险度由高至低排名有乌克兰、希腊、委内瑞拉、伯利兹、牙买加、阿根廷与白俄罗斯。这7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的债务额达到全国GDP的75%以上,牙买加和希腊的债务额甚至超过GDP的100%。现在的全球经济在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各种动荡和不确定性暗潮涌动。  
 
危机和动荡带来的黄金思考
 
自从黄金非货币化以来,各国货币不再与黄金直接挂钩,尤其是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仍能承担最终国际支付手段,这种作用是其他国际储备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涨,买黄金;跌,亦买黄金。价格波动在黄金投资中只是个次要因素,买入黄金通常是防御性或避险性金融战略需要。
 
金融危机提醒了全球投资者,美元并非坚不可摧,但完全再次“起死回生”回到金本位难以实现,超主权货币亦不现实。从战略价值角度出发,在多元化主权货币与区域货币并立之下,增加黄金储备成为现实选择。黄金是唯一的能够跨越国家、语言、种族、宗教、文化的全球公认的货币资产,具有强大的偿付能力。对一个国家来讲,黄金是具有无限权威性的储备资产,黄金的战略价值是以“压舱石”的形式出现,为信用货币增加含金量,为稳定国家金融安全和抵御金融风险而发挥重要作用。
 
黄金储备与世界性货币的不解之缘
 
美元、欧元能成为世界性货币,巧合的是这些国家或经济体都拥有匹配其大国身份的黄金储备。其中,美国央行的黄金储备共计8133.46吨,占其外汇储备总额的70.2%;美国政府所持有的巨额黄金储备是美元长期维持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地位的重要基础。欧元区(包括欧洲央行)2013年黄金储备超过世界黄金储备量的三分之一,共计10779.3吨,成为全球黄金储备最多的统一货币区域。追溯欧盟的历史,自1999年欧元诞生之日起,欧元区黄金储备与官方储备比例保持上升趋势,已由1999年的27%上升至2013年的55.8%。由此可见,黄金在欧元区地位不断上升,欧元区国家的黄金储备是欧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因素;欧元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挑战美元的地位,与其持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密不可分。
 
加码黄金储备,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黄金储备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关系密切。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由亚洲货币进而成为区域性货币逐步向世界性货币方向发展的步伐也在加速。黄金储备的多寡,是人民币币值是否稳定,能否成为硬通货币的衡量标准之一。美元之所以被称作“美金”,正是因为美国有庞大的黄金储备,世界第一的黄金储备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密不可分。
 
现阶段,由于美元和欧元存在不稳定性,无论是出于稳定国内金融秩序,还是应对金融危机等外部风险的需要,外汇储备多元化、多币种储备的经营策略调整已迫在眉睫。将黄金作为储备的一方面原因是黄金金融属性一直存在,另一方面是为了防范更多的金融风险。没有黄金作为支撑的主权信用货币是危险的,在尾部风险来临之时,黄金作为尾部风险对冲资产,才能在极端事件发生的时候保证稳定本国货币,增持黄金储备已成为策略调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黄金,战略性防御的金融核武器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大部分央行都是黄金的净卖家,这一状况持续了差不多20年。面对经济危机时,2010年之后各国央行对黄金态度发生180度转变。截至目前,央行连续第六年成为黄金的净买家。
 
金融危机后,央行成为黄金实物购买中最强主力军。究其原因,金融危机提醒了全球投资者美元并非坚不可摧。从战略价值角度出发,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与区域货币并立之下,增加黄金储备成为现实选择。
 
从深层次角度去看,自从黄金非货币化以来,各国货币不再与黄金直接挂钩,尤其是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仍能承担最终国际支付手段,这种作用是其他国际储备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央行而言,价格波动在黄金配置上只是个次要因素,买入黄金通常是以防御性或避险性为主,为信用货币增加含金量,为稳定国家金融安全和抵御金融风险而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全球央行总计增持黄金588.4吨,高于2014年的584吨,且第四季度是各国央行连续第20个季度增持黄金。在全球经济扑朔迷离的2016年,对黄金有所共识的央行们增持黄金的信心也许只会更强。
 
中国在2015年下半年总增持量为104吨。约占全球央行总计增持黄金量的18%。无论是2015中国银行首次参与国际黄金定价权、中国央行持续公布并增持黄金储备量,还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启动人民币黄金定盘价,种种的迹象都表明我国对于黄金的重视程度,预计中国央行在2016年会继续以相似速度持续增持黄金储备。
 
全球大部分央行增持黄金的行为正在成为常态,黄金的价值属性得到进一步的肯定,也就是说央行购买黄金,为黄金的价值背书;黄金作为国家储备的一部分,是为以国家主权信用为依托的纸币做有形的担保。2014年我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样一个经济量的国家一举一动都会对全球引发影响。假设未来中国央行增持黄金成为常规性手段,那么对于刺激黄金实物的需求量不言而喻。如同央行发言人答记者问时所说,“未来需继续统筹考虑民间投资需求与国际储备资产配置需要,灵活操作增持黄金”,则更为这种实物黄金购买的行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人民币-黄金通道的打造
 
2014年中国进口黄金同比增长197.98%,达到1506.5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进口国。能成为最大黄金进口国,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2015年人民币金价的溢价一定程度上更是导致向中国输入黄金变得有利可图的结果,因此作为黄金量集中的欧洲有可能成为中国进口黄金的爆发地之一。
 
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使用比例已从2009年的0.02%增至去年的近25%。目前全球各地已有15个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并且中国央行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其中包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总规模达4300亿美元。目前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卢森堡等都在争当或已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无论是基于便利性,自由度,还是风险控制,乃至于套利的动机,加之境内外的政策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蓬勃发展了起来。现存于离岸人民币市场当中的人民币客户存款总量已经超过一万亿元。目前中国对外与别国的贸易几乎都是美元计价。因此光是外币直接兑换成人民币,无需以美元为中介,单从兑换成本来看,就可省下一大笔费用。设立人民币中心后,可以进一步加强设立离岸人民币中心所在国的外汇市场交易竞争力。
 
在国内不遗余力地推动人民币黄金定价权的当下,多个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设立显示了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肯定,以人民币直接兑换外币的结算模式,为人民币直接购买国外黄金,提升人民币黄金定价权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黄金很容易变现,可以迅速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形成了黄金、本地货币、外币三者之间的便捷互换关系,这是黄金在当代仍然具备货币与金融功能的一个突出表现。
 
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国内通货膨胀、有利于大宗能源贸易、有利于国家意志的展现。加强黄金产业、黄金储备及黄金衍生品等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币信用、增强人民币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对中国黄金业而言,借势站在资本的风口上大展手脚,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
 
国家战略中的含金量
 
中国内地2013年从香港地区进口黄金达1158吨,较2012年增长107%。在2011年~2013年,香港累计向中国内地净出口黄金约高达1930吨。2014年,中国进口黄金增长197.98%,达到1506.5吨, 2015年自香港地区净流入中国内地的黄金量为861.7吨。谁又能否认这些沉淀的黄金不会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为人民币增加含金量呢?
 
当前,中国在实施宏伟的“一带一路”战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黄金储量总和约为21000吨,占全球总储量的41.5%;2014年,沿线国家黄金产量总和为1116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5.6%;2014年,沿线国家首饰消费达2025吨,占全球的82.4%;实物黄金投资需求为778吨,占全球的77%。“一带一路”的实施,不仅仅为我国进口黄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为我国黄金产业带来全方位的发展空间。
 
从历史看,黄金的货币属性并没有因为美元与黄金的脱钩而消失,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依然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2016年,距《牙买加协定》签署“黄金非货币”条款已过去40多年,但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依旧高达60%以上。黄金的资产保值功能及其对信用资产贬值风险的对冲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现实看,到今天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沉重的一场金融危机中,提供了重新认识黄金商品、货币价值的空间,凸显了黄金的战略价值,变则通,通则久。黄金越来越显示出作为独立资产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黄金持有国而言,以黄金担保国家主权信用货币的稳定性作用往往被提升。从长远看,当我国的黄金储备达到了与美、欧相匹敌的量级,也许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完成,最终黄金保卫国家将成为现实。(来源:中国黄金网     作者:周英皓)
 
版权所有:国际黄金大会组委会  京ICP备13001594号-1  电话:010-51323118